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与经济融合进程中,中国制造业不仅拥有包括市场潜力、成本、集群效应以及本土适应性等比较优势;更具有包括技术与应用创新、管理变革以及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后发优势。
显然只有在如此规模市场中,企业才能够建立起稳定的商业基础、获取市场份额、实现持续成长。
按一般制造型企业工资标准计算,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的。
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显示,综合工资及生产率因素,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为美国的。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,在许多高端行业、技术密集型产业上,中国劳动力价格同样有着相当大的优势,并且这种优势还将持续保持。
产业集群立足本土,走向世界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。 在中国的长三角、珠三角以及环渤海湾地区,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形成了许多专业分工、统一协作的产业集群。
如东莞的电子工业、宁波的服装制造等。 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利用集群效应所带来的成本、技术和专业资源优势,通过动态一体化战略,集中发展建立了协同管理架构,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集群资源转换效率。 这些关联企业基于协调的人力资源、技术和基础设施,
在零部件、半成品等局部性产业配套集聚上有机地整合起来,提升了各自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力,并且正在向综合性的产业配套集聚发展。
除此之外,在中国本土市场上,中国制造业相对于海外企业在成本,文化、品牌、营销以及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具有本土适应性优势。
市场潜力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年报告已经显示,
在五大基本商品中,除了石油外,中国的粮食、肉类、煤和钢铁的消费已经排名世界第一,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;
并且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;亿的手机用户、万宽带用户、亿户有线电视用户以及电视、冰箱等销量均排名世界第一。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支撑包括波音、通用、大众、等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最重要市场。
成本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,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。
中国在劳动力成本、土地资源以及原材料价格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。